原標題:放學沒作業還能干啥?學校在減負,家長卻要求加作業
近日,山東省教育廳、山東省公安廳等5部門聯合印發《山東省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將在全省開展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專項行動。《方案》一經公布,對于如何“減負”、怎樣減才是真正的減,如何才能讓家長減掉迷茫和焦慮,引發社會討論。
孩子放學早,沒作業還能干啥
《方案》原文提到,嚴格控制學生作業量,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課后作業,小學三年級及以上課后作業按照《山東省中小學教學基本規范》(魯教基發〔2015〕6號印發)要求嚴格控制。同時要求,“作業批改必須由教師完成,不得讓家長批改作業。”
“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作業,素質教育開展之初就是這樣規定的,學校也基本不會布置作業,但是很多家長并不同意。”濟南歷城區實驗小學語文老師劉慧介紹,很多家長覺得學校作業太少,通過家委會要求學校加作業。由于小學一、二年級放學時間較早,而職工家庭的父母大都沒有下班,對于“放養在家”的孩子,只能通過作業來讓其安分。對此,不少老師也表示無奈。
孩子正在讀小學的市民陳女士表示,是否批改作業對家長來說并不是關鍵所在,“現在的家長一般都會自發地關注孩子的學習,孩子做完作業家長看一眼并不是太困難的事情。”而家長真正頭疼的,是輔導孩子作業,“孩子不能真正掌握學校里學的知識,而家長不懂教學辦法,這成為孩子和家長的負擔。”在家長看來,“老師只要將所學知識講深、講透,就是最大的‘減負’。”
家庭書面作業,是對課堂知識的鞏固,一味“減掉”,反而不利于孩子學習。“‘減負’是好事,但應該把握好度。以前孩子每學完一堂課會將課本的生詞寫一遍,一般是四字兩詞,自從今年‘減負’再次被強調后,生詞也不寫了,孩子一聽寫啥也不會。”陳女士說。
課后服務機制得跟上
今年全國兩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部長通道提到了“三點半”問題,表示將通過多種模式解決小學生“三點半”放學給家長接孩子造成的難題,給年輕父母更厚實的“紅包”。《方案》中也提到,要扎實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科學確定服務內容,創新課后服務形式,完善課后服務機制。
“擔心學校不能將這段時間承擔起來,而是完全推給社會。”家長楊女士表示。據了解,在有些國家,孩子放學后,可以在學校參加各種俱樂部,包括體育、科普、藝術等活動,這也是《方案》要求的。
但很多家長擔心,學校會當“甩手掌柜”,與社會上的各類輔導機構合作,放學后僅僅是將孩子“遷移”至輔導機構,可能會衍生出新的煩惱,“社會上的輔導機構五花八門,這會不會導致新的‘利益尋租’產生?如何與有資質的、權威的社會資源合作,也是學校和家長研究的問題。”
“家長時間充裕的,會充分利用3-6點這段時間,幫助孩子全面發展,或上各類輔導班,或親自輔導孩子,像我們六七點鐘下班的,只能將孩子交給爺爺奶奶,老人體力、精力跟不上,差距就這樣慢慢拉開了。”
“零起點”教學受歡迎
“剛上一年級時候,拿到語文課本,我們發現,有的孩子能從頭念到尾,有的孩子一個字也不認識,這樣一來,落后孩子的自信怎么能建立起來呢?家長也會跟著恐慌。”楊女士表示。
都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這個“起跑點”在不斷地被“提前”。“一個知識點,假如班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學生都會了,老師能否為了那百分之一的學生重新講一遍呢?你講了,可能浪費的是百分之九十九學生的時間,如果你不講,那百分之一的學生就會一直被甩在后面。”濟南王舍人實驗中學的朱老師介紹,這也是令不少老師頭疼的問題。
《方案》中“必須堅持‘零起點’教學”受到家長歡迎,要求嚴格執行教學計劃,嚴禁“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同時,對于校外輔導機構,要求加強規范清理,對超范圍開展經營(業務)、不按照備案組織招生培訓、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等不良行為,依法依規予以查處。
但是,在教育資源共享的信息社會,“即使學校不教,不代表就沒有渠道去學習” ,楊女士對此仍表示憂慮。“作為工薪階層,孩子的上升通道是至關重要的,只要孩子仍有小升初的壓力,家長就很難停止焦慮和迷茫,并將這種焦慮傳遞給孩子。”楊女士說。
據了解,即使很多家長打算放手“佛系”養娃,卻發現并非行得通。“孩子在小學三年級以前,我從未打算給他報任何輔導班,但是三年級的一個下午,他回來強烈要求我給他報班。”兒子讀五年級的林女士說,原因是由于孩子的同學放學后全都去了輔導班,兒子沒有可以相約玩耍的小伙伴,卻只能去輔導班交朋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郭立偉
[來源:齊魯晚報 編輯:可可]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