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探訪3家農貿市場,改造后大變樣攤位按區分開,設服務中心,有的還能刷卡
買菜沒帶錢?可以刷POS機閃付 ;蔬菜、海鮮、熟食傻傻找不到?按照顏色標識走就對了;推著嬰兒車買菜方便不?干凈敞亮隨你怎么逛……看到這些,別以為是在某大型超市,其實都是咱身邊的農貿市場。
2015年,市商務局對全市15家農貿市場進行新建改造,改造后的農貿市場將達到標準化農貿市場的要求。近日,記者隨意探訪了三家不同規模的農貿市場,簡直大變樣,干凈整潔的環境、新鮮的水果蔬菜,規模和規范化直逼超市,怪不得現在很多人開著車來逛市場。
1大連路農貿市場
改造后:設專門服務中心
位于市北區大連路13號的大連路農貿市場,19年來為周邊六萬居民提供基本生活需要。但隨著年歲已久,部分硬件設施老化,服務能力也難以滿足百姓需求。從2015年10月份開始,大連路農貿市場全面封閉,用一個半月時間全面升級。
現在重新走進這里,很多人都會感到眼前一亮:整個市場非常明亮,攤位也劃分得合理整齊。市場負責人李經理介紹:“改造后的市場實行商品分類,進行劃行歸市。”比如,食品經營區域與非食品經營區域分開設置;經營鮮活畜禽、水產的區域與其他食品生產、加工或經營區域隔開;生食品攤位與熟食品攤位分開;家禽、活禽及水產宰殺區相對獨立、封閉等。
而且根據不同的食材,面板材質選擇也不同。“為了保持水產攤位地面干燥,我們在外圍設置了鋼化玻璃擋水板,肉類攤位的面板及肉案則采用食品級板材,保證新鮮衛生。除此之外,熟食品區改為敞開式的,更方便消費者的購買需求。”
蔬菜水果肉類水產都有特定的攤位,而其他生活用品比如棉布店、五金店等則都進了旁邊的百貨區。在這些整齊劃一的攤位中,還有幾個木質的特色小屋特別引人注目,賣海參、賣餐具,既美觀又上檔次。
為了保證每個區域的安全,改造后實現了監控100%覆蓋。門口設有專門的服務中心,消費者有任何問題都可以來這找,提到這一點,李經理說:“大型超市都有這種服務臺,專門負責咨詢、投訴等,這一點就是跟超市學的。”
當然除了這些,還有很多人性化的地方,比如增設了新產品展示區,最近市場又引進些什么新鮮產品,不用自己挨個去問,在這一目了然。另外還有大家喜歡的廣播站,全天候播放音樂,從早上七點到市場,業戶們就聽著音樂整理貨物,開啟一天的好心情,消費者有音樂相伴也能愉快購物。
業主:拿小票就能找到產地
小油菜、菜花、茄子……業主周淑娟仔細地整理著面板上的各種蔬菜。她是這里的老業主了,13年的時間看著這個市場越來越大、越來越正規,周淑娟心里高興。現在看著市場又上了個檔次,她的攤位也跟著提高了要求。
“現在很多人開著車來我們這買菜,有些人對菜要求高,想要精致一點的,就像超市獨立包裝的那種,回去稍微一處理就能用。”所以一有時間,周淑娟就忙著理菜,蒜苔的老頭都掰掉、摘出來的韭菜回家一洗就能吃、馬家溝芹菜去掉外皮只留菜心,還有大蒜,也一瓣瓣剝開。費時費力進行二次加工,價格會很貴嗎?周淑娟跟記者舉例:“大蒜剝好的7塊一斤,而沒剝是6塊一斤,馬家溝芹菜菜心是6塊一斤,外面賣4塊。但這樣多省事啊,回去直接吃,質量更是沒得說。”
為了保證菜品新鮮,周淑娟說當天進的菜如果賣不完,她就會便宜處理掉,一般不會留到第二天再銷售。如果實在處理不了,再次銷售也會告訴消費者,這是前一天進的貨。她的攤位上有70多種菜品,擺放得整整齊齊。在這里,包括周淑娟在內的很多業戶對菜品的質量非常有自信。這還得源于大連路農貿市場已經實行幾年的菜品追溯系統。李經理說:“我們會定期對菜品進行檢測,而且如果對菜品質量有什么異議,只要拿著小票我們就能找到業戶幫忙解決,甚至還能找到菜品的產地。”
為了讓記者更明白,周淑娟打出一張小票,攤位號、菜名、追溯碼、產地、單價 、金額、時間,所有信息都體現在上面。這些甚至比超市小票上的信息還要齊全 。
環境好了,不再看到滿地污水、菜葉的場景,燈光亮了,一進來還有種時尚的感覺。消費者不僅喜歡來買菜,還喜歡推著嬰兒車帶孩子來玩。住在這周邊的傅阿姨說:“要在之前誰敢帶著小寶寶來菜市場,又臟又亂的,推著車子根本不方便。再看現在,我們沒事就帶孩子來這轉悠看光景。”[編輯:光影]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