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有了資源平臺支撐
有了pad、有了網絡這些都是硬件條件,實現精彩課堂需要大量的教育資源,基于這個考慮,市教育局推出了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正式啟用,學生、老師、教研員和家長都可以憑賬號登錄,在這個云服務平臺上老師可以發布作業改作業,學生可以寫作業,家長則可以監督學生,也可以自我學習。青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由市教育局電教館負責實施,目前暫向11區市的50所學校開放,范圍覆蓋了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包含了城區學校和農村學校。
市教育局電教館館長王旭昌表示,平臺將不斷優化并擴大覆蓋面,到2016年全市百萬學生和10萬教師都可以利用這個平臺進行在線學習。平臺分為教研員、老師、學生和家長4種登錄通道,其中教研員和老師端口登錄后,會有各種教學工具和資料,同時老師端口可以給學生發布作業,學生作業提交后,老師可以在線批改。電教館主任王旭昌表示,除了發布作業外,老師也可以有針對性地將一些教學內容推送給特定的學生,有利于學生的分層學習,同時市教育局還將繼續采購和研發一些教學資源,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自主學習,老師們則可以把教學資源用在日常教學中豐富課堂教學。
“電子書包”在青島19中試點已經兩年了,從最初的筆記本電腦作為學生終端引入課堂,到現在學生們用上了搭載有互動教學平臺的pad。兩年來,19中的師生們確實在真實地觸摸著、感受著信息技術給課堂帶來的挑戰和變革。“pad課堂增加了學生和教師的互動和個性化溝通方法,為學生提供了自主的學習環境,所有學生都參與到了學習中去,重建了學生的學習方式。”19中校長李安剛說。
新聞鏈接 教育信息化走在全國前列
記者從市教育局獲悉,近幾年,青島市先后投入了10億余元,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通過政策激勵和教育信息化,使優質資源共享優先向農村地區薄弱學校傾斜,努力縮小城鄉差距。目前,青島市已全面建成了涵蓋市、區(市)、校三級節點的青島教育城域網。青島教育城域網以青島市教育網絡中心為核心,與各區(市)教育網絡中心實現千兆互聯網光纖接入,與全市所有中小學校(包含840所小學、232所初中、60所高中、67所職業學校)全部實現光纖接入。市區(市)二級教育網絡中心設備齊全、功能完備,實現了主干萬兆光纖互聯,中心的交換機、防火墻、服務器和存儲等設備全部實現了虛擬化。
青島市中小學都建成符合標準的校園網,自2011年起,我市連續三年投入1.04億元,新建、升級736所農村中小學校園網,全部建成高效實用、先進開放、安全可靠的“升級版”校園網。目前,全市中小學有94%的教室配備了“電子白板”實現了“新班班通”,建設完成了交互式多媒體教室13369個。全市中小學教師用機人手一臺。全市學生用機數量為151333臺,中學生生機比為4.9:1,小學生生機比為5.8:1。目前,我市中小學校全部實現了校校通,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目前,全市有60多所學校開展了“電子書包”試點工作,試點學科涵蓋了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地理、生物、科學、美術、音樂、信息技術等學科。2014年4月青島市與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北師大共同組織開展了 “電子書包課堂教學應用模式研究”青島市課堂教學研討活動,推出了青島市教師的優秀課例。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