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歇著吧,我們做飯就行。”晚上七點二十,在曲翠玉從位于李滄區湘潭路的單位回到家后,上初三的兩個女兒孫曉陽、孫曉雯也先后到家。如往常每一天,母女三人一起準備飯菜。晚飯結束,兩個女兒收拾好碗筷并洗碗后,開始了學習時間。
曲翠玉工作
這個普通又平淡的夜晚,卻是曲翠玉口中“一天比一天好”的日子。二女兒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丈夫因病離世……在這個家庭的背后,有著太多的不幸。但是,曲翠玉和兩個女兒,靠堅強撐起了一個家。
曲翠玉女兒做飯
2001年,在青島打工的曲翠玉夫妻,有了自己的雙胞胎女兒。本應該是喜樂的時刻,卻被通知二女兒查出先天性心臟病,心情跌到了谷底。在萊州老家月子還沒做完,曲翠玉就帶著曉雯開始了在萊州和青島住院兩地的日子。孩子小,不能手術,只能吃藥,可是吃不了藥片,曲翠玉每天用針管給曉雯喂只有幾毫升的藥,足足喂了三年。
曉雯的情況慢慢穩定下來,日子剛有了盼頭。可2006年,孩子的父親又查出腦炎,病情發展迅速,雖然入住治療保住了生命,卻成了植物人。
丈夫生病的日子里,曲翠玉每天很少睡覺。早晨四點起床,給兩個孩子和丈夫做飯,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后,趕最早一班公交車去醫院,給丈夫擦洗、喂飯、推著他去做最早一班高壓氧艙,下班后,接上兩個孩子一起去醫院照顧丈夫,母女三人坐最晚一班公交車回家。回到家,女兒睡下,曲翠玉便開始洗衣服,收拾家務。“一天半夜,女兒起來上廁所,看到我還在洗衣服,孩子跟我說,‘媽媽,以后我掙錢給你買洗衣機’”。回憶起那段時間,曲翠玉說,累到麻木,就只有一個信念——咬咬牙,把丈夫治好。
一年多的住院治療后,曲翠玉把丈夫接回了家。懂事的女兒們,每天都跟爸爸說說話。太陽好的天氣,曲翠玉就張羅著讓長期臥床的丈夫曬曬太陽。家中只有四個女人,曲翠玉是“主力”,搬丈夫上身,婆婆和兩個女兒抬著丈夫雙腿,四個人盡力把丈夫移到墊子上,一路把墊子拖到陽臺邊后,再把丈夫抬到陽臺的沙發上。
可是盡管如此,2009年9月底,曲翠玉的丈夫還是去世了。再也堅持不住的曲翠玉拉著窗簾,在屋里哭了一個星期。
女兒的堅強影響了曲翠玉。“一天我從屋里出來,聽到姐妹倆在商量,以后不要提爸爸了,因為‘一說爸爸,媽媽就傷心’”。為了讓曲翠玉安心,女兒們把對爸爸的思念放在心里。直到有一天,曲翠玉在兩個女兒的抽屜里,發現了一張張女兒們寫給爸爸的紙條,“爸爸,我們考試考得挺好的,您放心”……說到這,本以為自己“眼淚都流干了”的曲翠玉,又止不住地流淚。
在曲翠玉的家中,掛著好幾塊記事用的白板,這些大多是鄰居“淘汰”下來的白板,陪伴了曉陽和曉雯的童年、少年。曲翠玉對待自己的財務工作十分認真,她堅持不休年假、周末上班。從來沒有被媽媽帶著出去玩的小姐妹,童年的周末,用白板和娃娃“過家家”,而到了上學后,這些白板就成為了姐妹倆互相聽寫、做題的地方。
雖然是雙胞胎,但是曉陽和曉雯從來沒有兩件一模一樣的衣裳。從小到大,兩個姑娘的衣服,都是媽媽同事送來孩子們穿過的衣服,兩個孩子說著“這衣服好看”,就穿上身了。兩姐妹懂事、上進,一年級就學會了做飯,三年級自己帶鑰匙放學回家,從小到大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
如今,曉陽和曉雯正忙于初三的關鍵時期,兩姐妹,一個想成為老師,一個想成為醫生,都在為自己的夢想奮斗。同樣為未來奮斗的,是她們的媽媽。醫生曾告訴曲翠玉,等曉雯大了做手術。這些年,曲翠玉省吃儉用,一面還女兒和丈夫生病時的欠債,一面為女兒攢手術費。女兒們的話,是支撐曲翠玉的力量——“家,是我們三個人的。媽媽不用擔心,沒有爸爸,你還有我們。”(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張晉 文/圖)
[編輯:光影]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