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的春節,吃年夜飯不能有大動靜
猴年距離我們越來越近,您是怎么看待春節這個節日的?近期,城市信報/信網記者專門找到幾位60后的人,聽他們分別講述了以前春節的習俗。其中過年家家戶戶都要張貼春聯和窗花 ,提前掃屋,蒸饅頭,購置年貨。對于即墨的喬阿姨,過年最熱鬧的事情就是“踩街”,大年初一每村都要有一個秧歌隊到村民家門前去扭秧歌,敲鑼打鼓,很熱鬧。在每個人的眼中,春節有不同的風俗,也有不同的時代感受,聽聽他們的那些春節習俗……
郭秀娟 除夕不能留外人在家里吃飯
我家一進臘月門就得給孩子買衣服,年前半個月準備各種年貨。小年以后差不多每天都能從早忙到晚,在自己家、父母家“掃屋”打掃衛生,把各個犄角旮旯里面都打掃干凈;然后蒸饅頭、餑餑、豆包,這些面食得準備很多,一直夠吃到正月十五才行;然后還要做豬頭凍,購置各種年貨,這樣年前基本上就把家里的年味弄出來了。說實話現在由于工作原因,包括我自己家里的孩子們,忙年的都少了,他們對這些事情都不在意嫌麻煩,但是作為老一輩人過年的習俗還是會盡量保全,因為一年就春節這么一個最大的節日,每個人就這么一個家,都應該好好珍惜。
以前除夕晚上過了十二點,就有人敲門拜年了。這時候,家里的房門要一直敞著,來迎接給你拜年的親朋好友們,大家進來坐一坐,喝點水、吃點糖,聊聊天,拜完一家再去另一家。帶著小孩子過來拜年的,我們長輩還要給他們壓歲錢。等差不多該來的親戚都來全了,差不多凌晨兩點左右才能關門休息一下。然后大年初一早早地又被鞭炮聲吵了起來,你還要把街坊鄰居們都走一遍,年這才算拜完。
我們還有很多過年的老習俗,比如大年初一不能動掃帚,用過的水不能往外潑,也不能亂說話;正月里不能理發,要到二月二龍抬頭的時候才去剪;還有春節之前不能欠債,要把欠的錢都還清;除夕不能留外人在家里吃飯,過年一定要是一家人團圓。
曹向東 吃年夜飯不能有大動靜
回憶起兒時的春節,西海岸公司溫馨校車的曹向東說,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滋兒”,甚至盼著天天都能過年。曹向東出生于1965年,父母當時都在單位上班,靠工資支撐一家六口的生活。生活物資基本是限量供應,吃飯也僅僅維持溫飽,好東西只有在春節才能吃到。
孩子們一年數著手指頭,滿心都是對于新年的期盼。因為,那時候的生活條件有限,只有過年才有新衣服和大餐,家里用的面 、油、肉也得用票換,好東西都留在過年的時候,甚至連鞭炮都是供銷社供應。春節來時,街頭巷尾滿是年味。荷包塞滿拆開的鞭炮,小伙伴們三五成群,在馬路邊使勁地放鞭炮。進入小年后,家里人開始忙活起來,蒸饅頭、蒸包子樣樣不能缺,老人還能給饅頭作出各種的造型,曹向東也得幫著父母忙活力所能及的事情。
家長為了鼓勵孩子好好學習,提前到銀行兌換大量的一角錢,作為孩子們的壓歲錢。除夕夜當晚,家里人是通宵達旦,晚上基本都不睡覺。家人的年夜飯是水餃,吃水餃時也有講究,動碗筷不能有太大的動靜,甚至連吧嗒嘴的聲音也不能出。他說,這是老一輩留下的講究,寓意是讓財神爺留下吃飯,吃一個水餃給家里吐一塊金子。
初一一大早給長輩叩頭拜年,這是村里的傳統習俗,同樣是孩子們最幸福的時刻,荷包會被長輩塞滿了糖果。相比兒時的春節,曹向東感覺現在年味淡了。物質條件得到豐富后,飯桌上有魚有肉有菜,孩子們想吃的出門能買,兒時熱鬧的場面漸行漸少,周遭聞不到過年的味道了。[編輯:光影]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