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沽河胡蘿卜端上20國餐桌
胡蘿卜又稱“小人參”。在餐桌上,營養價值頗高的胡蘿卜并不起眼。然而,在大沽河畔的萊西店埠鎮,長在黑粘土地里,喝著沽河水長大的胡蘿卜,帶動了20多個村莊的上萬戶菜農過上了富足的日子。有著近30年種植歷史的店埠胡蘿卜,先后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國家級綠色食品認證,三次被評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是青島市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如今,店埠胡蘿卜遠銷日本、韓國、阿聯酋等20個國家,胡蘿卜產業成為當地的致富法寶。
胡蘿卜剛出苗訂單雪片般飛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萊西店埠鎮,探訪大名鼎鼎的店埠胡蘿卜產業。眼下胡蘿卜到了收獲后期,菜農們已經把大部分胡蘿卜拉到工廠進行初加工,剩下的銷路問題無需操心。“我們的胡蘿卜剛長出苗的時候,胡蘿卜苗也就食指那么長,訂單就來啦。 ”店埠鎮后屯村的菜農趙毅粗算了一下,平均每年一畝地胡蘿卜的毛收入可以達到1萬元。“村民大都買上了汽車,還多是二十萬元以上的小轎車。”年輕的趙毅十分自豪地說,正是因為種植了胡蘿卜,村里人也有能力去城市買房子了,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店埠鎮的胡蘿卜種植要追溯到1993年左右。當時菜農們發現,大沽河沿岸的黑粘土種出的胡蘿卜皮紅、肉紅、芯紅,吃起來脆生生的,還有絲絲的甜,于是開始大面積種植。憑借胡蘿卜的高品質,2007年原本在濰坊做胡蘿卜初加工的有田農業公司被吸引到店埠鎮,開始設立加工車間,同時拉來外貿大客戶,店埠胡蘿卜就此掀開了發展的新篇章。
產品初加工實現標準化
和地頭的清閑形成鮮明的對比,胡蘿卜加工車間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在青島有田農業公司的加工車間,工人們站成兩排,第一排負責分揀,第二排負責裝箱。全程流水作業,傳送帶上清洗干凈的胡蘿卜,工人們眼疾手快地按照型號裝箱。根據客戶的需要,店埠胡蘿卜分成S、M、L、2L、3L五種型號,這也是公司多年做外貿生意總結下來的經驗。青島有田農業公司總經理耿文善介紹,日韓客戶喜歡3L的胡蘿卜,每一根的重量在250g-350g,東南亞國家的客戶訂中號的胡蘿卜,而迪拜等中東國家客戶訂S、M號胡蘿卜。
流水線的工人們和機器配合默契。只要機器開動起來,傳送帶將蘿卜運進流水線,他們一言不發,只能聽到機器的轟鳴聲和撕開膠帶的聲音。 “每箱的重量是10公斤,我們的快手可以一天工作10個小時,裝800箱胡蘿卜,能賺400元錢。 ”濟寧人鄭愛華當天帶領43名工人分揀裝箱,他們都著10年的工作經驗,裝一箱胡蘿卜只需要短短2分鐘。記者了解到,由于當地菜農僅靠種植胡蘿卜就可以獲得不錯的收益,所以他們不干初加工的活,工人們主要來自濟寧、菏澤。鄭愛華告訴記者,她跟工人們會像大雁一樣遷徙,跟著胡蘿卜的豐收時間全國各地跑,“5月13日我們來到萊西,在這里度過夏天和秋天,冬天我們去廈門。 ”
走出國門靠顏值更靠品質
從種植到初加工,店埠胡蘿卜已經形成了完備的產業鏈。裝箱后的胡蘿卜會集體住進冷庫,等待裝車運往各地。耿文善打開冷庫,記者看到,一箱箱胡蘿卜碼到5米多高。發往不同國家的胡蘿卜,包裝也不盡相同。 “我們的胡蘿卜運到韓國、阿聯酋、馬來西亞等國家后直接進入商超,所以包裝更好看一些,比如韓國的用藍色、阿聯酋的用紅色,而日本會對胡蘿卜進行深加工,對包裝沒有要求,白色箱子的就是日本貨。”耿文善介紹,目前一周可以外銷近600噸店埠胡蘿卜。
店埠胡蘿卜遠銷國外并非易事。耿文善回憶,起初只是供應日韓,后來隨著國家推出“一帶一路”等一系列利好政策,胡蘿卜也搭上了快車。“我們的胡蘿卜首先是顏值高,顏色和外觀非常好,另外品質也很出色,農殘檢測的合格率高。 ”耿文善說,隨著胡蘿卜銷路打通,農民的種植熱情也高,管理更加精細了,正好形成了良性循環,未來店埠胡蘿卜的國際銷路還會更廣。
記者手記
小胡蘿卜發揮大價值
歷時一天的店埠鎮采訪,從小小的胡蘿卜談起,讓我對農村、農業、農民有了新的認識。首先,看似不起眼的胡蘿卜,增強了農村發展的吸引力,吸引了趙毅這樣的年輕人回鄉創業。日子過得好了,他們臉上洋溢的笑容可以傳遞幸福感。店埠鎮經營的胡蘿卜致富經,也正改變著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菜農們深諳打鐵還需自身硬的道理,踏踏實實管理好農作物生長,靠著長期的積淀打出了店埠胡蘿卜的好口碑。正所謂,格局決定高度。像耿文善這樣的領路人敢想敢闖,順應時代發展,借力讓店埠胡蘿卜走出萊西,走出青島,廣交國際朋友圈,讓胡蘿卜發揮出了大價值。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正是許許多多像店埠胡蘿卜一樣的特色農產品,為我們耕耘出了一片希望的田野。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于波 攝影宋新華 視頻拍攝 尹亞煒
[來源:青島晚報 編輯:光影]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