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本人片无码免费,自拍 校园 亚洲 欧美 另类,亚洲一区在线播放,免费观看又污又黄在线观看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咖啡飄香 市南百年歷史老建筑變“網紅”咖啡店

2018-01-16 09:13:04
來源:青島早報
責任編輯:芃芃

原標題:老宅飄出咖啡香品出歷史與芬芳

市南區坐落著許多百年老建筑 如今一個個咖啡店的開業重新打開了老宅的大門 讓更多的人了解青島歷史和文化。

市南沿海一線,坐落著許多有著百年歷史的老建筑,這一棟棟老宅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隨著時光的飛逝,它們曾布滿厚厚的歷史塵埃少人問津。而現在,一杯咖啡卻重新打開了老宅的大門。1907光影俱樂部、荒島咖啡、郭沫若書坊……這些咖啡店都坐落在老建筑中。除了向顧客提供暖暖的咖啡外,更提供一份源于歷史積累的時尚與品位。泡一杯咖啡,坐在有著百年歷史的老建筑中,與古人對話,讓咖啡的香味從歷史中飄來,在現代中凝聚,使未來更加芬芳。

“咖啡是舶來品,本身的成本并不高,但對很多人來說喝的是一種文化,一種環境,將咖啡店開在老建筑中,使咖啡更有內涵,也使老建筑更有活力。”青島市情研究中心主任劉文儉教授說,這樣的雙贏合作一方面滿足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帶動了市南老城區文化的開發建設。

1907光影俱樂部

讓老建筑更具時尚感

位于中山路和湖北路交界處的1907光影俱樂部,在不少青島人的印象里,這里是一棟無法進入的德國水兵俱樂部。如今,這里卻變得熱鬧起來。“當年這棟殖民老建筑是德國水兵的俱樂部,我們查閱資料看到當年的菜單中,除了提供酒水外還有咖啡等飲品。”1907光影俱樂部企劃經理李默笑著說,沒想到經過百年的輪回,如今這里又開始賣咖啡。在經營中,為了讓1907光影俱樂部更具時尚感,更貼近老建筑本身的氣質,俱樂部將電影、文人書店、西餐廳等元素都融入其中,它也憑借百年的歷史與全新的面貌成為了眾多名人、明星必去的文化勝地。而作為穿越百年的新文藝復興風格的古堡,1907光影俱樂部也成為了眾多世界級會議及企業年會的舉辦場地。

打造俱樂部文化綜合體

一杯咖啡開啟的時尚之門,讓這棟老建筑煥發了新的活力。百年前,它曾作為青島最高的建筑將城市的繁華與情懷盡收眼中。百年后城市變遷,原先的水兵俱樂部沒了當年的繁華,如今你再次踏入這個經過百年洗禮的老建筑后,如同進入時光機一般,一切都全然不同。

1907光影俱樂部企劃經理李默說,這是一個充滿故事的老建筑,早在1898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弟弟海因里希親王來到青島,開始建立水兵俱樂部。直到1902年建成,憑借18米的“身高”,它成為了當時青島最高的建筑。1907年德國水兵俱樂部開始放映電影,清朝達官貴族慕名前來,很多人還戴著頂戴花翎,嚴重影響了后排觀眾的觀影體驗,電影院也就有了一個特殊的規定:“看電影時必須脫帽”。這段歷史也讓1907光影俱樂部成為中國現存最早的電影院。現如今,1907光影俱樂部也將被打造成為集1907青島電影博物館、光影西餐廳、影人咖啡、主題書店等為一體的國內首家電影文化綜合體。

荒島咖啡館

美術展覽與咖啡的藝術結合

清晨的陽光灑在身上,把影子拉得很長;路旁的院子里,一片落葉隨風從圍墻里飄向墻外。向里望去,一座德式小樓在枝葉的掩映下若隱若現,讓人忍不住登門造訪。坐落于市南老城區安徽路16號的百年德式小紅樓,便是荒島咖啡館所在地。這座始建于1913年7月的老宅原為德國船舶機械師斯蒂爾洛的花園別墅,歷經百年風雨依舊保存完好,是青島標志性德式民用建筑之一,融歷史、文化、建筑、藝術等研究價值于一體。

這座小院還有一個名字叫嘉木美術館。一邊是咖啡一邊是美術館,讓這個小院的氣質不簡單。“我們咖啡是本土的,我們的美術館是本土的,我們就是為了傳遞更具象的青島味道。”嘉木美術館相關負責人譚睿介紹,其實就兩者關系來說,最先有的嘉木,后有的荒島。作為國內唯一的以表現單一城市為主題的美術館,嘉木從2013年9月19日開館到現在,以平均每年50余場的速度,不停歇地舉辦了180場展覽,為300余位國內外藝術家舉辦了展覽,其中85%為青島籍藝術家,90%為藝術家平生的首次展覽,可謂專為藝術家圓夢的美術館,而展出的美術作品無一例外全部都是青島主題,對于進來參觀的觀眾不收一分錢門票,被譽為“可以拎著菜籃子逛的博物館”。

用咖啡傳遞文藝內涵

隨著前來參觀的人越來越多,能坐下喝杯咖啡、細細地品品畫作就成了參觀者新的需求。于是沒多久,小院里又多了一個名為荒島的咖啡店。之所以起這個名字,譚睿告訴記者這與上世紀30年代島城最為知名的“荒島書店”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也是希望咖啡店的主題能像書一樣香。在店內布置過程中,選擇書籍除了與青島有關,同時還將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文人例如胡適、沈從文、聞一多等大家的作品存入其中。同時更具書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制作類似口感的咖啡,取名為祥子咖啡、虎妞咖啡等特色產品。“這算是我們店的一個特點,很多游客或市民都慕名來品嘗。”譚睿說,喝的可能不僅僅是一杯咖啡,其中還包含著歷史、人文、美學,希望能給大家一種更有文藝內涵的味道,傳遞一種美學生活。







郭沫若書坊

太平角藏著的文人咖啡館

眾所周知,八大關太平角區域是青島有名的旅游景點。但對于很多游客來說,走進這里除了欣賞周圍美景看看大海,也只能在老建筑門口拍個照,作為到此一游的證明。似乎沒有更多的旅游項目可言,始終都是停留在走馬觀花的“淺度游”中。可如今你會發現,可以真正了解其中的歷史故事,甚至可以坐在里面靜靜地喝一杯咖啡,感受建筑本身的氣息,變成了真正的“深度游”。

太平角一路23號的別墅是1954年7月郭沫若第一次來青島所住的地方。別墅位于海邊一處巖崖之上,推開窗便是匯泉角和太平角環抱的太平灣。如今,當你再踏入這棟別墅,看到屋內陳列著的郭沫若撰寫的書籍,似乎仍能依稀感覺到他的氣息。店內收集了郭沫若不同年代的作品近百部。力求還原郭沫若先生當年在青島的生活原貌。不同的是,一樓又增設了咖啡閱讀區,給顧客提供交流、休息放松的空間,在享受八大關美麗的景色和愜意的陽光之余,你可以在這里品味來自世界各地的醇香咖啡與手作甜點。二樓簡餐區由四星級酒店廚師提供的精致西餐,文學與美食相結合,讓前來的游客有更多優質體驗。

不一樣的文人書坊

“書坊里陳列的書籍全都是各個時期出版的郭沫若的書籍以及戲劇海報。”高遠說,所有書柜都沒有玻璃,游客可以隨意拿起翻閱。

每到周末總會有家長帶著孩子來參觀,市民劉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我經常帶著孩子來這里參觀,老師布置課外作業讀郭沫若的文章,我覺得沒有比在這里讀更合適的了。”市民劉先生說,帶著孩子們來書坊,坐下來點杯咖啡,親手翻閱著郭老的書籍更利于孩子們的學習感受,是種具象的傳承。

如今的郭沫若書坊希望能給大家一個全新的感覺,構建一個歷史與文化交流,涵蓋書籍、文創、藝術展覽、文化講座與休閑餐飲的公共文化空間。

膠澳咖啡店

昔日職工宿舍變身網紅咖啡店

相比較百年老建筑的厚重人文,被稱為中國最美街道的大學路咖啡一條街則顯得小清新范十足。以往說起大學路,總會提到中國紅的墻體、參天法國梧桐大樹以及中國海洋大學等旅游元素,如今又多了一個新元素——咖啡。位于大學路48號院的膠澳咖啡店,早在1949年是中國銀行為員工建起的居民樓,如今搖身一變成了網紅咖啡店。老板吳堅回憶,他在這里開咖啡店已有近10年,咖啡店的前身是一家花店,雖然現在早已沒人知道最初那家花店的樣子,但如今的膠澳咖啡館里,至今還留有當時花店老板留下的一口用來澆花老井。“從1949年至今經歷了60多年的歲月,青島能遺留下來的打水井已經極少了,這口井算是稀罕物。”說起膠澳咖啡館的歷史,吳堅指向四面貼滿老照片的照片墻。老照片中有的留下了一些繁華街道最初還青澀的樣子;有的記錄了如今已是名勝景點的老建筑最初的形態;有的記錄了那個年代的人;有的留下了那個年代的事。如今很多人都喜歡到這里來喝一杯咖啡,靜靜地坐在老建筑里,看著這些青島的老照片。

“我7年前來過大學路,沒想到如今再次來到這里,卻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來自河南洛陽的游客馮飛燕告訴記者,7年前她對路兩邊的法國梧桐樹印象頗深,夏天陽光透過樹葉照在地面上,斑駁的影子美極了。沒想到時隔7年再來,整條街大變樣,不僅路美,兩旁還多了好多裝修文藝范十足的咖啡店。現在不僅能欣賞大學路的美景,還能坐下來品杯咖啡,游玩起來更愜意了。

文史專家魯勇

曾經的大學路只被大家稱為大學路,如今的它又有了新的名字——大學路咖啡特色一條街,正是因為這樣的變化,讓前來大學路游玩的游客更多了。“歷史中的大學路是一條年輕的路,如今的大學路因為有咖啡變得更有活力。”文史專家魯勇介紹,1958年前,山東大學就在大學路上,后學校遷至濟南,將其中的海洋專業留在了這里,也就是如今中國海洋大學的前身,加上這里有眾多的文人故居,在青島人的印象中這里也是學者聚集的地方。

“在這樣一個地方喝咖啡與在品牌的連鎖店喝咖啡是全然兩種感覺。”魯勇說,這種獨特的氛圍也會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

青島市情研究中心主任劉文儉

“1907光影俱樂部、嘉木美術館都是老城區典型的百年建筑,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中再融入咖啡這一時尚元素,讓老建筑煥發生機,也讓咖啡的味道更有內涵。”青島市情研究中心主任劉文儉教授說,百年建筑本身不論是外部設計還是內部裝飾都十分考究,環境優雅,充滿了歷史人文氣息。而咖啡本身也是舶來品,代表著時尚,在這樣一個優雅的環境里品嘗一杯咖啡十分受年輕人追捧。而這樣優質的產品也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走入其中,更容易帶動大家走進老城區,感受煥發新活力的老城區,這也是對老城區真正做到保護性開發。

青島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師樸勛

“大學路周圍民宅的小面積很適合做咖啡這類的輕餐飲。”青島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師樸勛說,尤其是老建筑里開咖啡館,可以讓老房子重新煥發生機。而讓老建筑“變”咖啡館,關鍵在于商業化的“度”。老建筑不僅應反映原有文化的延續,也應尊重現代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品質。以特有的歷史文化和建筑形態為基礎,促進文明的融合和現代化的發展,才是對“城市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最好解讀。(記者 樊蓉)

[編輯:芃芃]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8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新聞備案:魯新網201653205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