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家科技獎青島沖擊特等獎
昨天,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 (以下簡稱獎勵辦)召開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結果公示發布會。我市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項目和由中石油青島安全工程研究院參與的涪陵大型海相頁巖氣田高效勘探開發項目入圍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除了特等獎,青島還有10個項目通過了二等獎的初評。
島城共12個項目入圍
據介紹,按照《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程序,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以下簡稱三大獎)共受理1021項,其中自然獎205項、發明獎245項(含專用項目48項)、科技進步獎571項 (含專用項目111項),經公示、網絡初評、會議初評,共產生初評通過項目287項,其中自然獎40項、發明獎75項(含專用項目19項)、科技進步獎172項(含專用項目39項)。昨天起,初評通過的通用項目將在科技部網站和獎勵辦網站公布,初評通過的專用項目將在委托管理單位、推薦單位及項目完成單位等進行內部公布。同時還一并公布57個通用項目評審組的會評專家名單,全方位接受社會監督。
記者從公示名單看到,青島有2個項目入圍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分別是由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國家海洋局北海海洋技術保障中心參與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發與應用項目;還有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安全工程研究院參與的涪陵大型海相頁巖氣田高效勘探開發項目。除了2個特等獎,青島還有10個項目通過了二等獎的初評。
評選呈現多個新特點
今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評選還呈現出多個新特點。記者了解到,今年是國家科技獎勵改革過渡的關鍵一年,獎勵辦進行了獎勵改革。一是,拓寬專家和學術組織推薦渠道。 2017年進一步拓寬了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專家推薦的渠道,今年專家推薦國家獎153項,較去年增長了82.1%。同時,動態遴選了24個學術團體作為今年的推薦單位,充分發揮學術組織的作用。二是,試行定額制度。近五年自然、發明、進步三大獎總數基本呈逐年減少趨勢,根據“提高質量、減少數量”的改革方向,2017年將三大獎獎勵總數控制在不超過300項。三是,營造重視論文質量和產權保護的氛圍。 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提交評審的論文(專著)數量,從原規定的“不超過20篇”,減少為“不超過8篇”,同時增加對論文(專著)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出具的知情同意證明的公示。四是,對完成人頻繁報獎有了更嚴格的規定。規定2015年、2016年自然、發明、進步三大獎獲獎項目的完成人,不能作為2017年三大獎推薦項目的完成人。此舉有效遏制部分完成人搭車報獎、拼湊報獎的現象。
入圍項目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發與應用
2012年,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7000米級海試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夙愿。 2013年1月,中國大洋協會吸收國際同類載人潛水器均經歷從研制、海試、試驗性應用到業務化運行等經驗,提出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步入業務化運行前,開展試驗性應用的工作方案。蛟龍號自應用以來,先后在我國南海、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勘探區、西太平洋海山結殼勘探區、西南印度洋脊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區、西北印度洋脊多金屬硫化物調查區、西太平洋雅浦海溝區、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區等七大海區試行科考任務。
上個周,蛟龍號圓滿完成了為期5年的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5年的試驗性應用階段參加單位涉及國家海洋局、中國科學院、教育部、中船重工集團等多個部委下屬近40個單位,450余人次參與下潛,參航人員高達1000人次以上,總計歷時517天,總航程86000多海里以上,獲得了海量高精度定位調查數據 (約計4950GB)和高質量的珍貴地質與生物樣品(約計3860件)。
五年間,蛟龍號共完成了152次成功下潛,主要為國家海洋局大洋協會深海資源勘探計劃、環境調查計劃、國家科技部973計劃、中科院深海先導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南海深部計劃五大計劃提供了技術和裝備支撐。作業覆蓋海山、冷泉、熱液、洋中脊、海溝、海盆等典型海底區域,深海科技成果豐碩,獲取了海量珍貴視像數據資料和高精度定位的地質與生物等樣品。
蛟龍號航次獲取了豐富的載人深潛調查成果,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深海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成熟的蛟龍號作業模式、成套的安全保障制度體系及一批新成長起來的專業的潛航員與技術保障隊伍,推動著中國載人深潛事業的快速發展。
涪陵海相頁巖氣田高效勘探開發
今年3月21日,我國首個大型頁巖氣田——中國石化江漢油田涪陵頁巖氣田累計供氣突破100億立方,并且預計今年年產能將達100億立方。目前涪陵頁巖氣田日銷售頁巖氣達1600萬立方,可以滿足3200萬戶居民每日用氣需求。對于油氣開采而言,地質條件決定了勘探開發的難度。而我國的油氣開采,面臨著非常復雜的地質條件,不少油氣資源低滲透、大埋深、勘查開采利用難度大。中國頁巖氣開發的時間短,且開發難度也比領先世界的美國要大,所以實現技術的國產化是中國頁巖氣爭氣的必經之路。目前,涪陵頁巖氣開發的關鍵技術和裝備已經全部實現自主和國產,據介紹,我國通過4年多的技術攻關和集成,已形成頁巖氣藏綜合評價、水平井優快鉆井、長水平井分段壓裂試氣、試采開發和綠色開發為主的五大涪陵頁巖氣開發技術體系和近百項技術標準,部分成果達國際先進水平。技術實現自主、裝備實現國產,有效解決了經濟可采性及開發成本的關鍵問題,最終惠及人民。
【延伸】
我市首次有項目入圍特等獎
昨天,記者從市科技局了解到,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推薦工作進步較快,今年是我市首次有項目入圍特等獎。今年,青島市有38項成果進入受理公示,較去年增長35.7%,創歷年新高。其中,自然科學獎2項,技術發明獎16項,科技進步獎20項,含3項特等獎項目。這3項分別為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主持完成的 “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評價技術創新與應用”、中國海監第一支隊、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等參與完成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發與應用”和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安全工程研究院參與完成的 “涪陵大型海相頁巖氣田高效勘探開發”,均為海洋領域科技成果,體現了青島市在積極推動國家海洋強國戰略和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總體來看,申報項目中涉海項目達18項,占總數的47%,凸顯了青島市在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 本版撰稿記者 徐棟
[編輯:亞麥]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