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本人片无码免费,自拍 校园 亚洲 欧美 另类,亚洲一区在线播放,免费观看又污又黄在线观看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青島“透明海洋”工程獲3項國際第一 打破壟斷

2017-12-26 08:59:40
來源:青島早報
責任編輯:芃芃

原標題:“透明海洋”工程獲多項國際第一

項目承擔方為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獲得超過6億元科技資金支持。

昨天,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我省“透明海洋”科技創新工程的有關情況。“透明海洋”工程,由我省科學技術廳于2014年全面啟動實施,項目承擔方為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據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不完全統計,“透明海洋”工程相關課題獲得了超過6億元科技資金支持。經過多方幾年共同努力,“透明海洋”科技創新工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填補兩項國內空白

據悉,科研人員成功研制出4000米深海自沉浮式剖面探測觀測浮標(Ar-go),使我國具備了對全球海洋4000米持續觀測能力,填補了國內剖面循環探測技術方面的空白。成功研制了4000米海深電磁采集站,完成海底大地電磁數據采集試驗,使我國成為美、德、日之后第四個有能力在水深超過3000米上海域進行海上電磁場測量和研究的國家,填補了我國在深海電測探測方面的空白。

實現3個國際第一

成功完成對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區域海洋潛標觀測網—南海潛標觀測網的維護及擴充,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對蘊含豐富多尺度動力過程的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蓋及完整監測。構建了國際上第一個馬里亞納海溝長期連續海洋科學綜合觀測網,為我國深海研究的發展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發布了我國首個西太平洋深海潛標數據系統,實現深海數據信息的開放共享,創造了國內外有明確文獻記錄的實時獲取深海數據最長工作時間,標志著我國深海探測和科學研究能力穩步提升。

破兩項國外技術壟斷

科研人員還自主研發出了7000米級“白龍”浮標成功布放于中印度洋海盆,實現數據上傳全球電信系統(GTS)全球實時共享,打破了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率先建立了全球高分辨率海浪—潮流—環流耦合模式,打破了海洋環境預報和海洋動力過程研究對歐美發達國家的依賴,為提高海洋環境預報保障以及氣候系統的預測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加速觀測裝備國產化

開展了面向海洋中尺度渦國內最大規模的海洋智能裝備立體組網觀測,所用設備均為我國自主研發的新型海洋裝備,集中展示了我國自主研發高端海洋觀測裝備的海洋多學科立體綜合組網觀測水平,是“透明海洋”科技創新工程實施和體系建設成果的體現,標志著我國在深遠海觀測技術發展及深海組網觀測研究方面已經走到了世界前沿。

提升國際影響力話語權

科學家在小尺度混合與能量傳遞、中尺度渦、大洋西邊界流、全球變暖減緩特征及機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引領性的研究成果,連續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科學》系列頂級學術期刊發表文章,顯著提升了我國在海洋研究、海洋活動、海洋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關于“透明海洋”工程

四大戰略規劃

建設海洋強國和海洋強省,首先要關注海洋安全。實現海洋的安全,迫切需要海洋科技與工程的基礎性支撐,以建立海洋觀測系統獲取海洋環境綜合信息,實現海洋的狀態、過程和變化的可知、可預測。

近幾年,美國、加拿大、日本、歐盟等國家和地區,都在加快制定并實施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系統計劃,積極維護和實現自身的海洋權益。因此,建設中國的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刻不容緩。海洋立體觀測網是一項復雜的大科學工程,具有高度的前瞻性,不僅對國家海洋國土安全、海洋資源利用和海洋保護開發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對我省發展海洋經濟同樣具有重要保障和推動作用。

“透明海洋”科技創新工程目前從4個方面進行了戰略性的規劃,并有序開展了相關研究:一是技術突破。著重加強深海觀測系統關鍵設備與技術研發,特別是水下浮力平臺觀測技術,形成核心自主產品,提升觀測能力,突破國外封鎖;二是觀測網拓展。著力提高觀測網的時空分辨率,從單一觀測拓展為多要素綜合觀測,形成立體、實時、多學科的觀測網;三是理論創新。深入開展西太平洋—中國海—印度洋環境、氣候、資源的協同研究,力爭在海洋環境多尺度變化機理及氣候資源效應等方面取得重大原始創新;四是預測構建。逐步有序構建起西太平洋—中國海—印度洋氣候預測系統以及針對國家具體要求的區域預測系統,形成多層次、多學科、多目標的預測體系。

三大發展方向

“透明海洋”科技創新工程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工程,必須長遠規劃、整體推進、持續用力。下一步,我省將認真總結近幾年實施“透明海洋”科技創新工程的經驗,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匯聚各方力量,以技術突破和理論創新推動“透明海洋”工程從大陸架海、中國海向西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南大洋和兩極推進,繼續為海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拓展戰略空間。

深入實施“透明海洋”科技創新工程,努力爭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全力支持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圍繞“透明海洋”這一重大戰略任務開展科技攻關,構建完善“以重大任務為驅動,以大科學平臺為支撐”的海洋觀測、機理研究和模擬預測相互融合的協同創新機制,聚焦形成海洋關鍵設備的自主研發技術、構建“兩洋一海”觀測預測系統、建立具有國際水平的新型海—氣前沿交叉學科體系、建立3-5個世界一流的深海研究創新團隊等核心任務,打造深遠海基礎前沿研究、關鍵技術研發、系統觀測探測和資料開放共享等深度融合的綜合性大科學平臺,統籌集聚各方資源,發揮協同創新優勢,推動我國透明海洋、智慧海洋、安全海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

加快推動“透明海洋”工程成果轉化。基于近年來項目實施各方建立的技術基礎,在青島藍色硅谷打造以總裝設計、功能模塊、核心裝備為三大核心技術群的科技產業園,培育孵化一批海洋高新技術企業,支持科技成果自主協議定價,自主轉讓、許可或者作價投資,鼓勵各類民間資本加入,促進海洋工程裝備集群化和規模化發展。

將“透明海洋”與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2.0等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深度融合,推動海洋環境大數據和智能超算融合,結合超算中心建設,圍繞超高精度海洋系統模擬對超算的具體需求,加快建立完善海洋預測預報系統,服務氣象預報、滸苔治理、航道安全等海洋經濟發展,引領支撐我省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文化強省發展。

名詞解釋

“透明海洋”科技創新工程力圖通過開展多學科、常態化綜合立體觀測,使目標海域的海洋狀態及其變化“看得清、查得明、報得準”,為海洋監測預報、開發利用等提供科技支撐。(記者 徐棟)

[編輯:芃芃]
精彩美圖 更多 >>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7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新聞備案:魯新網201653205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