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冬棗顏值高顆顆像瑪瑙
“濱州城,火樣紅,大冬棗,瑪瑙同……”山東濱州沾化區是“中國冬棗之鄉”,已開發密植園50萬畝,然而隨著為追求產量而不斷提高種植密度,近年來冬棗品質越來越不穩定,冬棗價格也出現下跌趨勢。在這種市場行情下,今年當地一些棗農的大棗卻賣出了6元一顆,小小冬棗躋身“高檔水果”。記者了解到,這背后是青島農業大學果樹栽培專家團隊的努力與付出。田還是那片田,地還是那塊地,通過“籬壁形生態栽培模式”,青農大果樹栽培專家把冬棗變成了果農口袋里的“瑪瑙”。
冬棗躋身“高檔水果”
耿志忠是濱州市沾化區古城鎮北耿村的棗農,今年他種出來的冬棗賣到了120元一斤,合計6元一顆!與市面上三五元一斤的冬棗形成了鮮明對比。
6元一顆!是什么樣的棗? “他的棗園采用了我們提供的無紡布果袋套袋技術,結出來的冬棗皮薄、肉脆、味甜,農藥殘留明顯降低,沒等下樹就被搶購一空了。”青島農業大學果樹栽培專家原永兵教授告訴記者,耿志忠的大棗品質優秀,已經躋身珍貴即食鮮果的行列。皮薄、果脆是判斷冬棗品質的兩個重要指標,好的冬棗果皮非常薄,入口又脆又甜,吃到嘴里幾乎沒有殘渣。
耿志忠是原永兵教授主持的星火科技示范項目“冬棗籬壁形生態栽培技術示范”的扶貧對象。冬棗籬壁形生態栽培模式,通俗點講,就是模仿葡萄的生長模式來培植棗樹,這樣能使大棗接受更多的光照,還便于機械化作業和管理。它集成了多項先進技術,套無紡布果袋,能明顯降低農藥殘留,提高冬棗品質;搭設多功能網,能防蟲、防雹、防風、防塵、防日燒、防鳥、防病;覆蓋環保無紡布地膜,能夠防草、保水、透氣、壓鹽。
10月10日,該項目通過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作為一種“生態、清潔、優質、高效”的冬棗栽培新模式,該項目的示范推廣具有顯著扶貧效果,為困境中的冬棗產業轉型升級開辟了一條新路。
長到米粒大小要套果袋
說起水果套袋,大家最熟悉的應是蘋果,冬棗那么小,怎么套袋呢?
“可以套袋生長的水果有很多,香蕉可用藍色薄膜袋,梨可用外黃內黑加紅紙的雙層紙袋,經我們反復研究試驗,大棗可用無紡布套袋。在棗子僅有米粒那么大小時便開始套袋。棗柄看似很脆弱,其實很結實。果袋被設計成火柴盒那么大,套上后用卡扣固定。在套袋過程中還有疏果的任務,一般一個棗吊上僅留一兩個果實,這樣長出來的棗子個頭大,十七八個就達一斤。 ”原永兵說。
套袋聽起來很簡單,但具體操作卻很辛苦。團隊成員之一、園藝學院的沈俊嶺老師告訴記者,最初勞動效率太低,每人每天只能套1000個左右。經多次實驗,目前已經提高了勞動效率,每人每天能套3000-4000個袋。不過對于果農而言,給大棗套袋要比給蘋果套袋容易得多。
讓科技幫助果農致富
記者了解到,為更好地幫助棗農學習、應用新的栽培技術模式,原永兵申請實施了“星火計劃項目”,在濱州市冬棗種植區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截至目前,已為當地扶貧村提供無紡布地膜3000多平方米、反光膜1000千克、無紡布果袋500萬個,指導建設示范園300畝,示范推廣1000多畝,多次舉辦針對貧困戶的科技培訓,帶動建檔立卡的16戶貧困戶增收致富,增加村集體收入60余萬元。
“我們學校的辦學特色就是在注重科研的同時,不能只埋頭于實驗室,而是要讓科學技術實實在在轉化為農民朋友的致富工具。”原永兵說。采用以無紡布果袋套袋、無紡布地膜覆蓋和行間生草等為核心的“籬壁形生態栽培模式”,極大地改善了棗園機械作業和通風透光條件,使冬棗外觀品相和內在品質都顯著提高,使棗農切實看到了增收新前景。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楊海濤 通訊員 楊宗玲 周維維
[編輯:乒乓]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