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建起的“愛心媽媽小屋”方便了很多背奶媽媽。
1月11日,本報刊發《37℃母愛,需要母嬰室的關懷》后引發不少市民尤其是媽媽的共鳴,期盼能建設更多母嬰室,方便媽媽們出行和工作。其實為解決母嬰室難題,市總工會從2015年就開始發起“愛心媽媽小屋”建設活動,并推出“社會版”、“企業版”兩個版本,企事業單位和公共場所都可通過其市直工會申請建設,市總工會驗收合格后將給予補貼。目前已有57家通過驗收,“為滿足二胎時代的需要,希望能有更多單位參與進來。”市總工會女職工部部長丁薇薇表示。
“其實不用多大,只要有個地方讓我們喂喂孩子就行。”準媽媽孫女士坦言。對于這點,家住李滄的楊女士也深表認同,“很多人說哺乳期媽媽很少出門,其實那是因為出門不方便,在外面沒個地方給孩子喂奶、換尿布等,總不能去廁所吧。”楊女士的寶寶已經三歲了,哺乳期時她的活動范圍只能是在自家附近轉轉,“孩子餓了或該換尿布了就得回家。”企業方面,不少回歸職場的背奶媽媽坦言其實從沒“奢望”過公司能建母嬰室,而中國銀行(青島香港路支行)的職工馬愛芝則稱自己很幸運,因為他們公司配備的母嬰室設施齊全,比家里還方便,她所說的母嬰室就是由市總工會發起建設的“愛心媽媽小屋”。
11日記者采訪了解到,市總工會從2015年就開始發起“愛心媽媽小屋”建設活動,一方面針對公共場所推出“社會版”,一方面為方便“背奶媽媽”推出“企業版”,并為兩種版本分別制定了統一規范,只要企事業單位和公共場所按照標準申請并建成,市總工會驗收合格后將給予補貼。當然,補貼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領到的,在推進“愛心媽媽小屋”的同時,市總工會在規范化方面嚴格把關,對小屋的場所設置、設施配置、室內顏色甚至物品質量等各方面進行了精心設計,制定了《愛心媽媽小屋建設執行手冊》。“小屋中購置的沙發、電視機、冰吧、窗簾等設施我們都有統一的供貨平臺,只要建造的小屋符合規范,我們就會發放補貼,企業基本上花不著錢。”市總工會女職工部部長丁薇薇表示,此外,在驗收合格之后,他們還會對“愛心媽媽小屋”的使用狀況進行后續監管,看是否被挪作他用,確保“愛心媽媽小屋”確實是用在了需要的人身上”。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對企事業單位和公共服務場所建設的“愛心媽媽小屋”分別以企業版和社會版進行規范,是市總工會根據實際需求來制定的。丁薇薇表示,相比社會版,企業版在配置上更齊全一些,包括冰箱、奶瓶消毒器、電視等。
據介紹,截至2016年底,已經有近百家企事業單位申報開展建設“愛心媽媽小屋”工作,目前市總工會已驗收成功57家,“其中,企業版39個,社會版18個。”丁薇薇表示,“進入2017年到現在又有145個單位申請建設。”她坦言除了希望企業多多參與進來,“也希望能通過商場等公共場所為更多新媽媽帶去溫暖和便利。”
■探訪 兩間小屋暖進媽媽心里
中國銀行(青島香港路支行)50樓上,有兩個15平方米左右的母嬰室——“愛心媽媽小屋”。一樣的紫羅蘭色,一致的布局,還有相似的配置,沙發、冰箱、奶瓶消毒器、奶包……門口還有統一的“愛心媽媽小屋”標識,在這里,可以滿足一個背奶媽媽所有的需求。
算上補貼基本沒花錢
31歲的杜菁是中國銀行的職員,去年剛當上媽媽,“去年9月底休完產假后就回來上班了。”幸運的她,正好趕上“愛心媽媽小屋”的啟用,“小屋是去年4月份開建,8月份投用的。”該行工會女職委負責人蓋群告訴記者,他們銀行目前共有四五十個孕媽媽和十幾個正在哺乳期的新媽媽。以前也想過建“愛心媽媽小屋”,但不知道如何下手,就擱置了。”直到2015年,市總工會在全市開展“愛心媽媽小屋”建設工作,他們便申請建設,由于空間有限,他們只能將50樓的兩間會客室改建成了“小屋”。
記者采訪中注意到,除了市總工會規定的“愛心媽媽小屋”標配,這里的兩間小屋還配備了空氣凈化器和吸氧機,“因為這兩個屋子沒有窗戶,為了優化環境我們就購置了這兩種設備。”蓋群告訴記者,標準配置的冰箱、沙發等設備,在小屋驗收成功后,市總工會給他們發放了補貼,“去年11月份就拿到補貼了,這樣算下來,我們基本上沒花錢,只有那兩臺設備是我們自己買的。”
一條龍搞定,比家里都方便
燙燙奶瓶和吸奶器,吸完奶后再一洗一燙,最后把奶瓶放進冰箱,這基本概括了馬愛芝在“愛心媽媽小屋”里做的事情,33歲的她雖年輕,但作為一位背奶媽媽,她可以說是資深級別的了,因為她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而且兩次都選擇了背奶,“我是雙十一那天回來上的班,還沒回來之前在家就聽說了‘愛心媽媽小屋’的事,感覺真的很暖心。”
馬愛芝表示,對于這一點,她的感觸可能比其他媽媽要多一些,因為自己第一次背奶時,根本沒有這樣好的條件和環境,“當時是2012年,我還在其他地方上班,那時條件比較差,我得在更衣室擠奶。”雖然在更衣室也能保證一定的私密性,但為了接熱水沖洗、消毒也得來回跑好幾趟,而現在,私密性就不用說了,小屋里熱水隨時供應,奶瓶消毒器、冰箱啥都有,“要做的事一條龍全部搞定,非常方便。”馬愛芝坦言,這比家里都方便,“在家做這些事情也得來回跑。”
蓋群告訴記者,小屋從上午8點半職工上班到下午5點半下班一直開放,一般上午11點左右和下午兩點半左右是媽媽們最集中的時候。“工作不太忙的時候,就趕緊上來吸一次。”杜菁告訴記者,小屋的設立除了方便了她們這些背奶媽媽為孩子準備“口糧”,也為她們提供了一個交流育兒經驗的好場所,“交流一下孩子最近的狀況啥的。”
有私密小屋,出門方便多了
今年29歲的孫女士馬上就要迎來自己的二胎寶寶,她要去棗莊婆婆家待產,坐在青島長途汽車站特需旅客候車室的沙發上,她坦言自己對“愛心媽媽小屋”的設置非常滿意,“特別暖心,等寶寶出生后,我就能用上啦。”她告訴記者,現在大家對“愛心媽媽小屋”的認識還不是很到位,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但這不代表“愛心媽媽小屋”不重要,“媽媽抱著寶寶出門,不管是逛商場還是坐車,總得有個地方給孩子‘吃飯’。”說到這,孫女士深深感慨,因為自己也是媽媽,所以非常理解這點,“我生大寶時,哺乳期基本就沒大出過門。”談到原因,當然是“不方便”。
實際上,受客觀條件所限,相對其他地方的“愛心媽媽小屋”,青島長途汽車站特需旅客候車室中單獨隔出來的“愛心媽媽小屋”并不算大,只有四五平方米,但孫女士表示,這對于一個媽媽來說已經足夠,“出門在外,其實只要有一個私密的地方,能給孩子喂喂奶就非常好了。”
文/圖 半島記者 肖玲玲 報道
[編輯:光影]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