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淑花老人翻閱孩子們的入伍照片。
在萊西市夏格莊鎮,五沽河畔的于家莊村有位老人頗受人們尊敬和愛戴。在她的勉勵下,這個有15口人的農戶家庭,先后走出4名熱血男兒投身軍營,踐行保家衛國誓言。
這位老人名叫孫淑花,已經82歲了。今年5月,孫淑花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
于家莊村有約百戶人家。25日10點30分,記者在一位村民的指引下來到孫淑花老人家里。此時,她正盤腿坐在炕上,翻看著手里的一摞照片。她的身旁,有兩張照片單獨放著——一張是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她的二兒子于宗寶時的留影,另外一張則是她的孫子、手握鋼槍站崗的于斌。
“現在,只有他們兩人還在部隊服役,都在火箭軍。”摩挲著兩張照片,孫淑花老人打開了話匣子:“算上已經退伍的三兒子于宗珍和大孫子于魁,三十多年里,我們家已經有四個人入伍參軍。”話語間,孫淑花老人的臉上洋溢著微笑,滿是自豪的神情。
“每一個從這個家里走出去參軍的孩子,我都非常舍不得。”孫淑花說,部隊是個大熔爐,一番千錘百煉,好男兒才能快速成材。“第一個參軍的是宗寶,如今,他已經是火箭軍某部的副軍級工程師,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和三等功十多次。”
孫淑花記得,當年,于宗寶把已被軍校錄取的消息告訴她時,她因得腦膜炎正在醫院治療。抱著孩子,孫淑花哭得一塌糊涂。“宗寶當時剛高中畢業,離家去外地當兵,很長時間都見不到他了。”孫淑花說。
拿著她提前準備好的被褥和臉盆等生活用品,孫淑花送于宗寶踏上了從軍路。然而,一連幾個月都沒有孩子的消息,孫淑花的心里總感覺空落落的。她先后兩次托人去部隊,直到打聽到于宗寶的消息才露出笑容。
更多的時候,孫淑花把對孩子們的思念埋藏在心底。她一次次地動員著這個家中的男兒投身軍營、為國效力。“你不當兵,我不當兵,誰來保家衛國”“好男兒志在四方”……在她的勉勵和引導下,三兒子于宗珍和兩個孫子也參軍了。
孩子們遠走他鄉戍邊報國,孫淑花則把家庭的重擔挑在了自己的肩上。尤其在她的丈夫重病不能勞動的情況下,孫淑花直面困難,硬是憑一己之力,靠養雞種地支撐起這個家。
“在那個年代,農村生活本就艱苦,要是沒有勞動力,生活就更難了。”孫淑花說,在她嫁到于家莊村的第二年,村民集體投票選她當婦女主任。在那段最艱苦的日子里,她一邊打理家務,一邊為村民們奔波著,“我還記得,當時去鎮上開會,別人都帶著細糧,我常常一把地瓜干就把午飯打發了。”
采訪中,孫淑花提到,多年來,疾病與疼痛始終沒有離過體、脫過身。但在給兒子的書信里,她總是報喜不報憂——“兒子,你放心,家里的事情不要操心,安心練好本領”“我身體硬朗著呢,每頓能吃兩碗飯”……
有的時候,孫淑花會通過書信“敲打”軍營里的孩子們。她的三兒子于宗珍在武警消防部隊服役時,曾給孫淑花寫信“抱怨”訓練的艱苦。以為孩子起了打“退堂鼓”的念頭,孫淑花立刻回了一封信,信中斬釘截鐵地說道:“就算讓你挖茅房,也不允許你想三想四!”
連續多年,書信架起了孫淑花和參軍孩子們的溝通橋梁。書信中有說不盡的想念,也有道不盡的衷腸。“作為母親,我不僅要鼓勵他們安心戍邊,同樣也要教育他們知榮辱、辨是非、分美丑。”孫淑花說,她用自己歷經的艱苦,告訴孩子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培養勤儉節約和正直誠信的秉性,為黨和人民服好務。
“對于黨和國家,我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孫淑花感慨說,1971年8月20日,是她入黨的日子?,F在,他們家中已經有4名黨員。“黨員就要講奉獻,這也是送孩子入伍參軍矢志不渝的原因。”(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劉成龍 文/圖)
[編輯:光影]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