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本人片无码免费,自拍 校园 亚洲 欧美 另类,亚洲一区在线播放,免费观看又污又黄在线观看

搜索
信網手機版移動繼續看新聞

“泊里紅席”傳承人:年輕人坐不住 沒有耐心學

2016-11-04 10:09:24
來源:青島日報
責任編輯:光影
\

泊里民間手藝人在編織紅席。

“炕上沒有席,臉上沒有皮。”這句俗語一直在黃島區泊里鎮居民的口中流轉,也成就了“泊里紅席”高超編織技藝的代代傳承,與之相呼應的還有那個古老傳說——戰國時期,軍事家孫臏遭龐涓陷害,流浪寓居于泊里一帶,生活困苦、食難果腹,于是用高粱秫秸劈成篾子,編織成席子做炕席保暖。秫秸本為白色,孫臏膝傷未愈,鮮血滴在席子上順著篾子流淌,形成了紅白相間的席子。

如今,“泊里紅席”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泊里鎮成為“紅席之鄉”。日前,記者探訪該鎮三合村,聽“泊里紅席”代表性傳承人張學明講述這門指尖藝術的傳承歷史。

“編席子是門藝術,得靜下心來”

每至農歷臘月廿四,紅紅火火的泊里大集就會開市,這也成為“紅席匠”們展示自己手藝的平臺之一。

在三合村,這門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張學明開始了緊張的忙碌:每年他都要從陰歷十月開始編席,到臘月中旬結束,一天從早到晚忙活十個鐘頭。名聲在外的他,已經很少出現在泊里大集上,而是主要接一些客戶的訂單。

張學明有一間專門編織紅席的“工作室”,這間房子濕氣極重,且裝修簡陋,實則暗含玄機。“屋里濕氣大可以讓篾子更柔軟,這樣編起來會快些。”每到編紅席的時間,他都會離開家來到這里,清靜的環境會讓他精神高度集中,忘了時間。“我覺得編席子是門藝術,就像寫字畫畫一樣,靜不下心來,就出不了好作品。”張學明如是說。

“泊里紅席”外觀古樸而典雅,細節細膩而精致,極其貼近時下流行的“極簡主義”美學,雖然保持了“守拙”的韻味,但其做工實際上非常繁瑣。張學明說,一領紅席操作起來所經的工序卻不少于30道。其主材料秫秸收獲后,要經過去根、剔梢、捆坯子、破篾子、刮篾子、編隔子、挑席子等多30道工序,以及少則四五天多則十多天的繁重勞作,才能最終呈現出上佳的成果。

張學明告訴記者,這里面的“道道”極多。比如第一道工序“泡劈子”——高粱收割后,經過一段時間的晾曬,秫秸會變得干燥而且比較脆,容易折斷。浸水之后,秫秸吸透了水,才能變得柔軟光滑。所以編織前,需先將打好捆的劈子用石塊壓住,放入水中浸泡8個小時左右,泡透為止。

而最為核心的步驟之一“編席里”,則更考驗“紅席匠”的耐力和韌性。“席里的編織大多采用平紋編織的手法,平紋編織就是以經緯為基礎,按照一定規律挑上壓下,構成花紋。”張學明邊說邊演示,“編織通常從席子的一端開始,取若干條篾子作經條,這幾根經條,在席子的編織過程中起著主軸的作用。然后抽出身旁的篾子做緯條,將緯條逐根編入。編法是每隔二根篾子挑二根,壓二根。第二根錯開一蔑條開始挑篾子,仍然是壓二根挑二根,一直編下去。”編織時還要注意篾子之間的密度,閃縫不要太大,且要保證席子的平整,否則將影響成品的美觀。

編織紅席在選材上也非常考究,其采用了特殊的高粱品種。“這種高粱比較細長,高粱稈的韌性比較強,能長到3米多高。”張學明告訴記者,細長的高粱稈抗倒伏的能力比較差,每逢刮風下雨張學明就要到地里把倒了的高粱扶正。“高粱倒了,高粱稈就會彎,彎了就沒法用了。”也正是因為這種高粱的種植難度比較大,村里種植這種高粱的人越來越少,像他這種經常編織紅席的行家,也才只種了4分地的高粱。“原材料變得更少,需求量卻不斷增長,自然也會加劇供不應求的局面。”

經過30多年的磨煉,張學明編織紅席早已輕車熟路,但還是會經常被鋒利的篾子割傷手指,而他的手心手背也都有不少刀割似的痕跡。“天天跟篾子打交道,手被割傷也是正常。”張學明輕描淡寫。

千百次錘煉造就匠人精神

據黃島區文化館負責人介紹,“泊里紅席”實際上分布于膠南市泊里鎮、理務關鎮、大場鎮等10多個鄉鎮的200多個村莊,而之所以冠名“泊里”,一是因為“孫臏血”的傳說發端于此;二是經過近百年的經營發展,至十九世紀中葉,泊里集發展為方圓百里最大的集貿市場,也是著名的紅席集散中心,稱其為“紅席之鄉”,當之無愧。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泊里鎮幾乎家家戶戶深諳編席之道,技藝傳承之興旺令人驚嘆。這位負責人說,由于紅席的顏色紅白相間,色澤鮮艷喜慶,百姓逐漸賦予鋪紅席趨兇避邪的含義,每逢婚慶嫁娶、歡度年節,當地百姓就一定要趕集,買一領嶄新的紅席鋪在炕上。無論娶媳婦還是過春節,泊里紅席在當地常常是親戚朋友間互相贈送的禮品。

而張學明編席手法就是典型的“家傳手藝”,他的學藝經歷濃縮了一代泊里紅席匠的成長歷程。他回憶道:自己七八歲的時候,每到農閑季節,村里的老少爺們就會忙著編織紅席,大人們忙不過來,小孩子則會幫忙干點零碎活兒。從那時起,張學明成了父親和外公的小跟班。當時只覺得好玩,沒料到外公對他要求格外嚴格,活做得慢了、糙了,立馬趕到一邊讓站著看,張學明開始覺得委屈,后來激起好勝心,不但仔細觀察外公和父親的手藝,還會留心村中其他手藝人的技法,多年積累下來,終于練就了扎實的編席技藝。

張學明說,編席是個需要不斷重復的作業過程,一天蹲著作業十幾個小時,其辛苦外人難以理解;但所謂創新,就是千百次重復中打下基礎、獲取靈感。如今,張學明已經開發出了10多個新品種,比如,為了適應人們的需要,他編織出了適合沙發、凳子和床等不同尺寸的紅席;他也會將“泊里紅席”、“奧運”、“非遺”文字等編織到紅席上,以增加紅席的觀賞性。

說起“泊里紅席”手藝傳承,張學明心里有些忐忑:“現在編織紅席的都是上了年紀的人,像我算是很年輕的了。編織紅席需要很大的耐心,年輕人沒有那個性子耐心學,基本上都坐不住,關鍵還是編織紅席掙得太少了。”像他這樣的勞力外出打工一天能賺到二三百元,而一天在家編織10多個小時的紅席,也就是賺個100多元錢,從經濟角度上看,這顯然是不劃算的買賣。

張學明對“泊里紅席”的情分,并不是一個“經濟效益”所能概括。“從小學這個手藝,長大了也喜歡鉆研,這是個人的情分;‘泊里紅席’早就被列入了山東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大家了解泊里文化的一個手段,也更有文化傳承的情分。”張學明說。

說起來,“泊里紅席”在張學明的人生旅途中另有一個別樣的“情分”。20多歲的時候,村里人都很看重編席這門手藝,誰編得好,就會受到大家的敬重,成為村里的名人,一個女孩經常來找他請教,一來二去,就有了感情。現在這個女孩就是張學明的妻子。(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梁 辰)

[編輯:光影]
精彩美圖 更多 >>

分享

青島話題 更多 >>

深度報道 更多 >>

大家愛看

信網手機版

信網小程序

青島網上辟謠平臺

AI調解員

Copyright © 2016 信網. All Rights Reserved 魯ICP備:14028146號 新聞備案:魯新網201653205魯公網安備:3702020200000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