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肉厚骨軟雌雄難辨 養殖史氏鱘在萊西安家(圖)?
李占平網兜里的兩條史氏鱘,每條都20余斤重。 ▲史氏鱘池上方覆蓋了塑料膜。
一次不經意發現,讓萊西農民李占平將一種“怪魚”引到了青島養殖。經歷了最初艱辛的摸索期,第三年,他終于得到了收獲,并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如今,李占平對史氏鱘的習性已經了如指掌,但對其雌雄卻仍舊難以分辨。記者探訪了解到,史氏鱘個體大、壽命長,一尾成年雌性史氏鱘要長到9~13歲才可達到初次性成熟,在這之前很難分別出它們的雌雄。
■偶然
有人養“怪魚”,讓他動了心
2011年,當時46歲的萊西市日莊鎮的李占平前往山東臨朐縣,發現當地有養一種“怪魚”的。“家就在產芝水庫周邊的我,見過無數種淡水魚,但就是沒見過嘴巴長長的那種‘怪魚’。”李占平說,他從當地的養殖戶那里得知,他眼前的怪魚叫“史氏鱘”。當他聽說人工養殖的史氏鱘因營養價值豐富走進高端消費領域后,心動了。
從臨朐返回萊西,他一直琢磨著如何養史氏鱘這個事。回家后他拿出積蓄又趕到了臨朐,學到了建造鱘池的大小、喂養史氏鱘的注意事項等。
回到家后,李占平租起土地建起了一組有著盛養鱘苗、中鱘和大鱘的3類養殖池,而這3類養殖池共有近400平方米。鱘池建好后,他又去臨朐花2.5萬元購買了5000尾鱘苗,并請來了當地養殖行家,將這些鱘苗放養在了自家的水泥池里。
“當時我建的池子是露天的。”李占平說,有一年夏天下暴雨,眼看著池子里的積水差點就要沒壩了。有了這次教訓,李占平在池子的上方加建了厚厚的塑料薄膜,這個厚厚的薄膜,如農作物的冬暖大棚。這樣一來,不僅不用擔心暴雨,還能在寒冷季節里促進史氏鱘的生長。
頭兩年,史氏鱘還不到出售期,李占平一直在向5000尾鱘苗投錢。到了第三年,當鱘苗長到五六斤重的時候,李占平第一次開始向外出售。“賣鱘就賺了8萬多元。”李占平說,單就種莊稼,他3年是賺不了8萬元的。
養史氏鱘的第4年,李占平第2次大批量出售史氏鱘,這一年讓他又賺了一筆:整整10萬元!在李占平的精心呵護下,此后,每年史氏鱘都為他帶來不菲的收入。
此時的李占平不僅增加了養鱘的尾數,還在史氏鱘養殖周邊的平地上挖出了一個7畝地的大平塘,他計劃著要在這個平塘里養上鰱魚、草魚和鯽魚等。有了這兩個賺錢的大池子,他就可以平心靜氣地做一個漁業養殖戶了。
記者在李占平的史氏鱘池發現,盡管當天的室外氣溫只有19℃,但李占平被塑料薄膜覆蓋著的室內溫度卻高達28℃。“冬天室外的氣溫在零下的時候,大棚內能保持10℃以上的氣溫。”李占平說,史氏鱘適宜生長的溫度在10℃以上,有了大棚,史氏鱘在冬季也一樣生長。
■挫折
養殖7年,最怕停電
人工養殖史氏鱘,水質決定著史氏鱘的生死。起初,李占平剛引進鱘苗時,為了保證水質的絕對干凈,他專門在養殖區域周邊打了一眼深水井。保證水質的干凈之外,還必須一刻不停地向水池內注氧。對此,從養殖初期開始,李占平就在數個水泥池子里放置了多個充氧泵,每天24小時不停工作。
對于李占平而言,這7年來,最怕的是停電。一旦停電,充氧機失去工作狀態,也就意味著史氏鱘可在較短的時間內可死亡。
2013年夏天的一天早上,李占平像往常一樣起床去池子邊察看情況,結果眼前的一幕讓他驚呆了:水面上漂浮著無數條史氏鱘的尸體!
這是怎么了?驚慌失措間,李占平才發現安裝在水池一邊的充氧泵處于非工作狀態,李占平仔細檢查發現是當夜的大風導致輸電線斷裂,從而引發充氧泵工作異常。看著辛辛苦苦養了兩年多的千余條史氏鱘就這樣漂尸水面,李占平心疼得不得了。
他將這千余條3000多斤死鱘撈出之后,全部埋了,進行了無害化處理。
還有一次,當地短時停電而致充氧泵再次罷工,李占平發現后,立馬拿著器具來回在水池里攪和水,讓水“活起來”,才未發生異常。
這之后,李占平不但買來了停電報警器,還買來了發電機。
■習性
不到九歲難辨雌雄
史氏鱘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肉厚、骨軟,全身都可食用。野生的史氏鱘是不允許銷售的,但是養殖的可以,只要到漁政部門辦理手續即可。野生史氏鱘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0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和《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Ⅱ級保護動物。
養殖史氏鱘7年來,李占平養的最大的史氏鱘達40余斤。一個讓他這個“專家”都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是,7年來他將史氏鱘當成了寶貝,可至今為止他識別不出池子里這些游來游去的寶貝,哪尾是雌,哪尾是雄!
“不光從外表無法辨別雌雄,你就是將多年生的史氏鱘撈出來放在容器里,也無法辨別。”李占平說,他在去外地購買鱘苗時,聽鱘苗的培育者說,史氏鱘的雌、雄,外形幾乎完全一樣,生殖器從外表也難以分辨,直到史氏鱘性成熟產卵時才能知道哪尾是雌,哪尾為雄。
臨朐縣一家鱘苗繁育公司負責人告訴半島記者,一尾成年雌性史氏鱘要長到9~13歲才可達到初次性成熟,9歲以下的史氏鱘幾乎沒有性成熟的可能,人工養殖的史氏鱘在9歲以下,難以靠肉眼分辨出雌雄體。正是因為9歲以下的史氏鱘沒有產卵的可能,所以到目前為止李占平的鱘苗全部靠外地購買。
“哪怕我養的史氏鱘產卵,也沒有人工孵化的條件和技術。”李占平表示,“史氏鱘產卵后在人工養殖的環境里孵化,相當繁瑣。”
■市場
成高檔酒店或會所新寵
李占平養殖史氏鱘的常識和經驗,主要來源于不斷的學習、摸索和經驗的積累。
目前,在青島史氏鱘的養殖戶只有3家,而這3家全部集中在萊西產芝水庫不遠的日莊鎮。李占平表示,他和其他兩家史氏鱘養殖戶所養的史氏鱘主要銷往煙臺、威海、平度、即墨和萊西的一些星級酒店或私家會所,三五年生長的史氏鱘一般會長到10到15斤左右,絕大多數酒店或會所更青睞10斤以下的史氏鱘。
在日莊鎮王淑玲的養殖區,頭裹圍巾的王淑玲在陽光下將養殖池內的水放掉,雙手拿著一個大網兜,將一些3斤以下的史氏鱘撈出準備出售。王淑玲說,目前她家多個池子內的史氏鱘總量達到了五六萬尾。
“史氏鱘在淡季的價格一般是18元每斤,而在旺季或過節價格會賣到28元每斤或更高。”王淑玲告訴記者,她和丈夫這些年的養殖和銷售經歷讓他們覺得,史氏鱘在國內的市場非常龐大,已成高檔消費餐桌上的新寵。
臨朐一家史氏鱘養殖場的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據他所知目前國內還沒有在自然水源內大面積放養史氏鱘的記錄。為了擴大生產規模,李占平將史氏鱘的幼苗放到他挖掘的那個7畝地的平塘里,將史氏鱘與鰱魚、鯽魚、草魚等這些小型的淡水魚種混養在一起,不投料的情況下,看看史氏鱘能否存活并生長下去。四年來,他陸續向泥坑里投放了10尾小型史氏鱘。通過長期觀察,李占平發現,這些混養的史氏鱘與其他魚種沒有產生沖突。10尾史氏鱘都順利活了下來,逐漸長大。
“我們之前還對李占平等人工養殖的史氏鱘進行過技術指導。”萊西市水產局漁業技術站李明新站長表示,“史氏鱘這種優質珍稀魚類在青島的淡水水域放養,有可行性。”青島市海洋與漁業局青島水生野生動物保護辦公室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一個新的魚種大面積放養,需要逐層審批并經專家科學評估,符合所有條件,才可進行放養。
雖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李占平希望能靠自己的鉆研和努力,把養殖史氏鱘的事業發展起來。他希望向大家證明,除了勤勞致富,農民還能靠頭腦致富。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永端
[編輯:芃芃]